一个角色三个名字,《追风者》在苏区看见光明
由王一博、王阳、李沁主演的红色金融剧《追风者》,每晚19:36正在江西卫视热播,随着剧情接近尾声,让我们聊聊剧中一个特殊的角色,从沈图南到涂南申最后成为孤雁,这个角色身份一直在变。
与大多数谍战剧不同,这部剧没有从一开始便将主角的身份设定为共产党人,而是通过内心、行为以及身份上的转变来反映和突出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”的这个主旨。
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,从一个倾向于国民党的群众,转变为倾向于共产党的群众,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,其过程不可谓不曲折,内心变化不可谓不复杂。
但是,相较于身为国民党的沈图南来说,魏若来的转变过程算是轻松加愉快的了。整个剧中,王阳饰演的沈图南一共有三个名字,分别是:坚定的三民主义者、国民党人沈图南;“死后重生”、信仰动摇的涂南申;立场坚定、深入潜伏的共产党人孤雁。
今天,我们就通过三个名字的变化,来探讨一下沈图南身份、心境、状态的改变。
剧情一开始,沈图南的人物设定就是三民主义坚定的信仰者、国民政府银行高级顾问。
沈图南,“沈”是姓氏,暂且不管;“图”可以组词为“图谋”“意图”,有“为了”的意思;“南”可以理解为“南京”,代指国民政府。
沈图南到德国留学是为了报效国家,而当时的政府是国民政府,报效国家为国民政府做事是高度一致的。
于是便有了沈图南到银行任高级顾问的戏码。到任后,他试图通过操作股市来拿下通商、华心、兴夏、东盛四家银行,以此壮大银行,进而通过金融统一来报效国家。
此时的沈图南认为,只有国民政府才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,他一心报国,一心为国民政府做事,他要努力挣钱,支援军费开支。他与红色政权势不两立。
在经历了假币案后,沈图南看到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与黑暗,有过愤怒、有过抗争,但他还是抱有希望,认为这是个别人的所作所为,不能代表整个国民党及国民政府。迫于压力,也是“顾全大局”,他选择了隐瞒真相,把锅甩给了日本人,以此来平息民愤。
1932年,日本当局为转移国际舆论对其发动“九一八”战争侵吞我东北的舆论关注,同时图谋侵占上海,发动日本侨民制造事端,对闸北进行了轰炸。在上海老百姓与国军第十九路军浴血奋战下,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,但上海百姓的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。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重点工作。
建设是需要钱的。于是,沈图南与魏若来想到发行建设库券,以此来调动大家战后重建的积极性,为国家做贡献。得到高层同意后,沈图南、魏若来等带领银行积极购买建设库券,自此建设库券售卖掀起了高潮。
沈图南和“大姐”都发出感慨:“民心可用”。但不同的是,沈图南一心为国、为民,以“大姐”为代表的资本家却一心为敛财。于是,建设库券便沦为了资本家大肆敛财的工具,无数百姓流离失所、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。
这一次,沈图南同样进行了抗争,最终又同样选择了“顾全大局”。
建设库券是由央行主导的,出了事必须有人负责。于是,沈图南自然而然地成了“背锅侠”。宋先生为了保他,在报纸上刊登了讣告,让沈图南“假死”,以此对上有个交代,同时消除沈图南那些“死对头”的顾虑。
看到高层黑暗至此,沈图南死心了,想要带着老婆孩子去英国生活。但是,国民党没有给他这个机会。委员长让他“改头换面”,以赣南经济封锁特派员的身份莅临赣州主持对苏区经济封锁计划。
于是沈图南化名涂南申。之所以叫“涂南申”,除了名字顺序简单颠倒外,“图谋”的“图”改成了糊涂“涂”,说明沈图南对于中国的未来开始迷茫了,立场开始动摇了。“申”可以理解为“身”的谐音,也就是说,对南京的忠诚是有“身”而无“心”了。
沈图南在赣州的假币制造厂被红军逮捕时,曾要举枪自尽,这说明他此时还对国民党心存幻想。
在魏若来和沈近真的劝说下,沈图南放下枪,决定去苏区看看。到了苏区沈图南被苏区军民关系所震撼,他没有想到,在共产党领导下,老百姓竟然过上了他矢志追求的生活。这里的老百姓安居乐业,当官的不压榨百姓,当兵都是自愿报名,孩子的眼睛无比的清澈……这些都是在“白区”见不到的。
在禁闭他的地方,透过窗,沈图南看到苏区的景象,嘴角泛起一丝微笑,是发自内心的欣慰地笑——他在苏区看到了救国的另外一种可能。
大结局最后,魏若来接受组织安排,隐姓埋名回到上海,与地下党员孤雁同志接头,从事地下工作。
魏若来回到上海,下了船直接去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。在人头攒动的交易所,有一个人的背影越来越近,他缓缓回过头,与前来接头的魏若来微微一笑,原来他就是孤雁同志。从沈图南到涂南申再到孤雁,变的是三种身份、三种心境、三种状态,不变的是那颗爱国爱民之心。
道路虽然曲折,过程尽管痛苦,但前途终将光明。